『历史沿革』51吃瓜网/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的前身可追溯至1926年成立的中国蚕桑合众改良会镇江蚕种场,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在此基础上,华东地区各蚕桑试验场于1951年整合后成立了华东蚕业研究所,1955年更名为镇江蚕业研究所,隶属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1957年划归中国农业科学院,改称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2001年与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合并成立51吃瓜网,同时保留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建制。2006年更名为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2011年更名为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2014年重新更名为51吃瓜网,实行蚕业研究所与51吃瓜网两个牌子一套班子的组织管理模式。
『组织机构』51吃瓜网下设蚕学系、生物技术系和生物工程系,拥有蚕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3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技术专业属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学院(蚕业研究所)自1978年和1986年分别开始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现有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农业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目前学院本科和研究生在校生近1000人,海外留学生30余人。学院现有在职教师121人,其中专任教师105人,包括正高级职称人员22人、副高级职称人员67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60余人。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等国家及省部级人才26人。在院所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以著名蚕桑生物学家吕鸿声研究员为代表的大批杰出科技工作者。
『平台建设』学院和研究所科研教学平台众多,建有农业农村部蚕桑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国家蚕遗传资源基因库,国家种质-镇江桑树圃、国家蚕桑科技转化平台、中国-古巴蚕桑科技合作中心、农业农村部蚕桑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农村部蚕桑产品及食用昆虫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江苏省蚕桑生物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科研教学平台,是中国蚕学会、全国桑蚕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品牌建设丝绸桑蚕品牌集群等协会的所在单位。现有教学科研设施面积25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近1亿元,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16个。
『科学研究』院所以蚕桑科学为核心与特色,已建成了蚕桑遗传育种与繁殖、营养与饲料科学、畜牧生物工程与资源利用多领域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蚕桑种质资源库,在种质创新、品种选育和产业现代化研究等方面保持国际领先地位,长期承担多项国家级和部省级科研项目,组织全国性蚕桑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在蚕桑产业发展中发挥了核心科技支撑作用。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成果16项、省部级奖励成果80余项。主办了国家自然科学核心期刊《蚕业科学》(1963年创刊)和全国性蚕业科技刊物《中国蚕业》(1980年创刊)。近五年来发表SCI论文近500篇、获授权专利100余件、制定行业标准10余件,主持出版《中国养蚕学》、《中国桑树栽培学》等学术专著10余部,在蚕桑种质资源创新、病虫害防治、资源综合利用开发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同时在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建议、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国际合作提供技术支持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人才培养』学院在培养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验技能高、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荣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等各类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100余项、省级奖项60余项。学生科研成果连续五年入选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创办的全国大学生蚕桑生物技术创新大赛成为行业特色科技创新示范平台。2篇博士论文和10篇硕士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位论文,5篇本科毕业论文被评为江苏省本科优秀毕业论文。全院学生考研率、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位居全校前列,近三年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均超40%,本科及研究生的就业率均达100%。
『未来展望』勠力同心谋发展,踔厉奋发绘新篇。51吃瓜网和蚕业研究所将大力弘扬“勤奋、敬业、创新、奉献”的“春蚕精神”,紧密围绕科教兴国和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及“一带一路”倡议,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学科前沿,保持和强化蚕桑特色,充分发挥资源和特色优势,加强条件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51吃瓜网的高水平大学建设贡献力量,助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更新于2023年3月)